Android Binder机制解析

"《Android内核剖析》部分内容关于Binder机制的章节"
在Android系统中,Binder是核心组件之一,它扮演着进程间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的关键角色,使得不同进程之间的服务调用成为可能。Binder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实际运行在Linux内核层的驱动程序,但它并不依赖于具体的硬件设备,而是利用内存区域进行数据交换。
Binder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服务端、Binder驱动和客户端。服务端是Binder架构的起点,通常是一个实现了Binder接口的类实例。当这个服务端对象创建时,它会自动启动一个隐藏的线程,这个线程负责处理由Binder驱动传递过来的消息。消息被转发到服务端 Binder 对象的`onTransact()`方法,进而执行相应的服务功能。开发者在实现Binder服务时,需要重写`onTransact()`,根据传入参数执行对应的服务逻辑。
Binder驱动是连接服务端和客户端的桥梁。每当服务端创建一个新的Binder对象,Binder驱动会在自己的内存空间中创建一个对应的mRemote对象,这个mRemote对象同样是一个Binder类的实例。客户端通过这个mRemote对象来与服务端交互。服务端的 Binder 对象与 Binder 驱动中的 mRemote 对象之间的交互,确保了数据能在不同进程间安全传递。
客户端是Binder通信的发起者,它需要获取服务端的mRemote引用才能调用远程服务。获取引用的方式通常涉及Service连接或者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等机制。一旦得到mRemote引用,客户端就可以调用`transact()`方法,这将触发Binder驱动中的`transact()`重载方法,进而以线程间消息通信的方式向服务端发送请求。
在 Binder 驱动的`transact()`方法中,数据会被打包成Parcel对象,然后通过Binder驱动的底层机制发送到服务端。服务端接收到这些消息后,通过`onTransact()`方法解包并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最终的结果再通过相同的方式返回给客户端。
总结来说,Android的Binder机制是实现高效、安全进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它使得应用程序能够透明地调用远程服务,如同调用本地方法一样简便。这种机制在Android系统的组件如Content Providers、Services、Broadcast Receivers等之间的通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并掌握Binder的工作原理对于深入理解Android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开发高效的应用至关重要。
相关推荐








androidota1
- 粉丝: 3
最新资源
- Eclipse IDE代码格式化神器codetemplates使用指南
- QT5仪表盘源码实现:自定义样式与图标标签
- p5.play框架下的AngryBirds游戏开发教程
- 万家房产瑞安项目营销策划报告深度分析
- ReactJS与Vanilla JS的Chrome扩展样板教程
- 企业电脑主机HTML模板下载指南
- 易语言实现窗口移动限制的源码教程
- jQuery实现滚动数字计数动画特效
- Winwheel.js:强大的HTML5 Canvas奖品转盘和饼图库
- 龙尚4G模块驱动更新:win7/win10兼容支持
- Java与Crystal语言交互:探索JNI绑定技术
- Angular v7课程代码:RxJs与Reactive Patterns架构
- Halcon双模板识别技术详解及应用
- VC/MFC实现的Windows标准工具条源码解析
- 易语言制作的web9影视搜索播放源码
- 易语言实现防止文件内存溢出的源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