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8年将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以来,每年的四月都会回到乡下,父母亲过世之后,这一种情愫更加强烈。
上坟祭祖的过程就是《又逢清明》一文中写的那样, 除去荒草,添一抔新土,摆上贡果,焚一把香,鞠躬/磕头以寄哀思。然后,挖一个坑,在里面燃烧各自购置的纸钱、元宝、金条等祭祀用品,以此为媒介,默默地念叨,与另一个世界的父母说话,诉说自己的生活,祈祷他们的保佑。
在《今又清明》一文中, 曾经记录了自己为父亲和岳父写的两篇简短祭文,很多事情都无法忘记。我高中毕业的时候,父亲从潞河中学取到北邮的录取通知书, 骑自行车飞速回曹庄,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圆了他幼时无法求学的梦,兴奋忘形,在沙古堆道口将交警撞到在地。结婚后,每年暑期回东北的时候,最难忘屯子外边的南大道旁岳父守望的身影,以及岳父和我漫步在云霞满天的傍晚。
过去讲“百善孝为先”,又有“活着不孝,死后胡闹”。我不知道怎样的移风易俗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于是, 还基本记得初一、十五上香,或许这就是香火相传,或者说没有断了香火。
其实断与不断或许根本不是一炷香的事情, 或许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一种对死亡的态度。下一辈的孩子梦可能都不会这样做了, 我曾经自嘲,“从小接受共产主义教导,长大了给资本主义干活,却满脑子封建思想”,或许, 这是我们70后的一种写照。
认真地对待死亡, 是未来更好的活在当下。于是,在今年的清明祭奠之后,我们去踏青,去寻一片海,去听潮起潮落。
最早听说北戴河,源自于主席的一首诗《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后来,我们去过多次, 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次也是如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果大海是一片森林, 海浪就是森林中的花草,那海鸥,就是三林中的精灵。
贝壳, 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方寸之间有了水墨。
是的,我们带着姐姐去了一趟阿那亚,在这别样的清明假期。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