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全景解析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意义重大。2017 年,我国提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自2018年以来,工业互联网已连续八年写入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层面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视程度。
『制造前沿』本文将全面分析工业互联网的定义、核心产业、应用场景、市场规模、产业链图谱、地域发展等,了解工业互联网,读这一篇就够了!
01 定义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该定义来源工信部网站)
来源:艾瑞咨询
工业互联网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是数字产业化的新增长极,工业互联网能够带动 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核心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和核心数字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依托其网络、平台、安全、数据四大功能体系,打造泛智能基础设施,筑牢产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底座;同时,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推动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兴起,形成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典型六大应用模式,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
02 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
由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及工业控制与装备、系统集成七大部分组成。
图:中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
●网络是基础,涵盖工厂硬件、软件及相关技术,像系统设备、网络终端与服务等,应用场景有企业内网和外网。以 5G 为代表的标准化通信技术,有大带宽、低延时、高可靠的特性,能解决工业场景的移动性差、组网不灵活、铺设难等问题,满足大规模数据采集、精准操控、远程控制等工业生产需求。截至 2024 年 10 月,我国建成 5G 基站 414.1 万个、5G 行业虚拟专网超 4 万个、5G 工厂超 4000 家,“5G + 工业互联网” 项目超 1.5 万个。
●标识是关键核心设施,如同 “数字世界的身份证”,可实现人机物互联,支撑工业系统信息获取、数据传输和智能决策,推动物理与虚拟世界连接。我国已建成标识解析 “5 + 2” 国家顶级节点体系,覆盖 31 个省区市,截至 2024 年 11 月,标识注册总量超 6000 亿,服务企业超 45 万家。
●平台是中枢,面向制造业多方面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等的服务体系,是支撑制造资源连接、供给、配置的工业云平台,形成 “综合型 + 特色型 + 专业型” 多层次平台体系。目前,我国建成有影响力的此类平台近 340 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 9700 万台(套)。
●数据是要素,贯穿工业企业各层级和各环节,经清洗等流程实现价值赋能。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建成,汇聚超 14 亿条数据,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登记(确权)平台体系持续推进。
●安全是保障,渗透各环节,能抵御安全风险,是工业智能化等必要条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体系基本建成。
●工业控制与装备在生产制造中很重要,包括嵌入式软件等多种技术和设备,像 MES、边缘计算等。系统集成是整合信息技术等使其协同工作。
03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
主要由网络层、边缘层、laaS层、PaaS层、Saas层及下游应用企业组成。
●设备层:包括智能生产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负责现场数据的采集和执行指令。
●网络层: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人之间的互联互通。
●平台层:提供工业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开发的能力,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
●应用层:面向特定行业和场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如智能工厂、远程运维、设备健康管理等功能。
●安全体系:贯穿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确保工业互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技术层面,边缘层协议解析和外置传感器等数据接入技术不断成熟;PaaS 层微服务技术引入以及大数据系统构建正逐渐成为平台企业标配,AI 和低代码开发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应用层多数企业基本完成传统工业软件的云化迁移与整合,平台云原生工业 APP 逐渐涌现。
在平台型全类能力中,边缘能力、工业数据服务能力、工业模型服务能力需求最为旺盛,通用 PaaS、工业应用开发及人机交互能力成为平台可供选择的附加能力。
来源:中国信通院
04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
涵盖研发、生产、管理、运维和协同等方面。
来源:中国信通院
当前,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广泛拓展,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新模式。
研发方面,主要被国外研发设计软件占领,国内自主研发自 90 年代中期开始,经过持续不断研发开拓,以及在全球贸易争端导致的国产替代推动下,中望软件、能科科技、霍莱沃、云道智造等国内研发设计软件公司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生产管理方面,主要针对不同垂直行业衍生出数字化工厂等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包括宝信软件(钢铁)、上海优也(钢铁)、石化盈科(石油化工)、格创东智(高端制造-面板)、西格数据(数控机床)、工业富联(数控机床)、智布互联(纺织)、德风科技(烟草),以及从柔性制造方面发力的浪潮云洲、海尔 COSMOPlat 等。
运维方面,针对业务布局广泛的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和高价值装备的制造行业需求都较为明显,具体应用体现在预测性防护、装备智能管控等产品和设备运维方面。包括徐工信息(发力产品供应链和后市场信息管控)、寄云科技(宝石机械设备运维平台)、容知日新(风机预测性维护)等。
协同,通过产融协同、研发协同、供应链协同、渠道协同等业务为企业提高创新数据衍生服务,实现该类业务门槛较低,未来市场空间较大。树根互联(产融协同)、用友(与垂直应用进行下游渠道智能营销、供应链协同)、智能云科(机床云端租赁)。
05 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应用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9个国民经济大类,全部工业大类,在采矿、冶金、石化、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2018年以来,我国累计公布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829个,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应用成效日益凸显。
我国工业互联网的部署与使用大多集中于数字化基础较好,对自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定位清晰并且目标明确的大型企业。细分行业的使用率情况也较为集中,机械、能源、轻工、石化、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使用率相对较高,工业互联网对冶金、汽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众多工业细分行业覆盖率则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发展潜力巨大。
图片来源:中国信通院
06 智能制造系统
建立智能制造体系是工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途径。工业互联网为工业企业提供通用的算力(工业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算据(工业大数据)以及算法(工业人工智能),其中大数据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作用的必要燃料,从而助推工业互联网从网络化、数字化转而最终实现智能化,并全面融入研发、生产、销售、运维等各环节,使企业建立智能制造系统,这也是工业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升级优化的必经之路。
工业互联网的内核在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分析与决策优化,而人工智能从广义上讲,本质上就是运用算法模型来处理数据的一类技术。其从根本上提升了系统建模,以及应对复杂性、不确定性、常识性难题的能力,极大增强了工业大数据分析效能,为工业各领域的诊断、预测、优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工业数据智能分析是工业互联网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的核心支撑,堪称打通智能制造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所在。
来源:艾瑞咨询
图片来源:中国信通院
07 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 年)》,据测算,预计 2024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为 1.53 万亿元,较 2023 年增长10.65%;渗透产业增加值规模为 3.48 万亿元,较 2023 年增长 4.70%;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规模达5.01 万亿元,较 2023 年增长 6.45%,占 GDP 比重为 3.81%,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稳中有升。
08 地域上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在产业规模方面,我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湖北、四川、河南、上海、福建、安徽、湖南、河北、陕西、辽宁、江西、重庆等17个省区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从地域上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总体呈“东中部领先,西部和东北跟进”的特点。
东部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最为活跃,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最大,预计2024年东部10个省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规模 达到2.8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18%,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最大的5个省区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发展规模居中,各省市发展较为均衡,预计2024年中部地区6省工业互 联网产业增加值总规模达到1.00万亿元,占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87%,其中河南、湖北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全国排名前十,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西部地区共有16个省区市,预计2024年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规模达0.94万亿元,占全国工 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72%,各省区市发展差异较大,其中四川发展较为突出,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超过2000亿元,全国排名第七。东北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为0.21万亿元,整体存在较 大提升空间,其中辽宁省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