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wangdsh的博客

思维导图 系统开发 管理学

  • 博客(1081)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博客总纲 & 博客目录V2(结构化)

本博客共分为3个大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体系、技术积累体系、管理知识体系。整个博客,主要是先建立起 学习能力体系,借助 学习能力体系 在 两个新的领域 技术 和 管理 进行 理论学习和践行。我是一个 思维导图 和 思维模型 爱好者(通过 TBCP 认证 和 导图等级考试Lv3,通过PMP,通过BUAA MEM工程管理),博客很多部分会使用思维导图 工具 和 思维模型 做 知识梳理。看博客的伙伴 只需更多的关注:我们使用思维导图解决了什么问题?即可。

2021-02-02 12:13:07 3490 2

原创 模型 启动效应

文章探讨了启动效应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启动效应是指先前接受的刺激影响后续对类似刺激的认知处理。研究显示,在求职面试中,面试官阅读关于候选人优秀品质的文章后,对候选人的评价显著提高;颜色暗示(如蓝色背景)能提升记忆表现;餐厅通过展示甜点图片增加了甜点销量;电梯内的文明提示减少了不文明行为;电商平台通过展示运动商品图片提升了相关商品的购买率。这些案例表明,启动效应通过激活相关认知网络,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营销等领域提供了优化策略。

2025-05-10 17:20:17 318

原创 模型 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思维模型是行为经济学与决策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描述人类对损失的厌恶程度显著高于对等量收益的追求。例如,丢失100元带来的痛苦感,需获得250元才能弥补,这一心理现象的强度系数约为2.5倍。该模型揭示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倾向,即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承担风险以换取潜在收益,成为解释消费行为、投资决策甚至政策设计的重要工具。损失规避思维模型的核心逻辑根植于人类进化史与神经科学机制。在原始社会,个体对资源损失的敏感性直接关系生存概率,这种基因记忆塑造了现代人对损失的过度厌恶。

2025-05-10 15:26:37 437

原创 模型 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思维模型是查理・芒格 100 个思维模型之一,它强调人们基于内心形成的未被察觉的隐含前提,产生许多观念、情绪和行为,这些隐含前提深刻影响着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一是信息处理优势,远古时期快速反应意味着更高的生存几率,隐含前提加快了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使人类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迅速做出反应;二是自我一致性与安全感,人一旦形成某些固定的隐含前提,会倾向于寻找与之相符的信息和情境,形成自我一致性,带来稳定产生的安全感;

2025-04-26 22:34:19 1004

原创 模型 递弱代偿

递弱代偿模型是由中国学者王东岳提出的哲学理论,用以解释宇宙万物演化的普遍规律。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随着物质演化进程的推进,后衍物种的存在度(即生存稳定性)逐渐递减,而代偿度(依赖外部条件或属性以维持生存的能力)则相应递增。具体表现为,原始简单的物种(如单细胞生物)生存能力极强,依赖条件少;而越复杂、越晚衍生的物种(如人类)生存稳定性越低,需通过技术、社会结构等代偿手段弥补生存缺陷。例如,现代人类虽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个体对外部环境(如工具、能源、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显著增强,总体生存脆弱性反而增加。

2025-04-26 11:01:24 611

原创 模型 观测者效应

观测者效应(Observer Effect)是一个跨维度、跨尺度的复杂现象,其本质可概括为:观察行为本身通过直接干扰、心理暗示或社会互动,改变被观测对象的状态或行为轨迹。这一效应既存在于微观量子世界,也渗透至人类社会的认知、行为与制度设计中。观测者效应的思想萌芽于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1801-1807年)。他让光通过两个狭缝,首次观测到光的干涉条纹,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尽管此时尚未提出“观测干扰系统”的概念,但实验揭示了现象对观测条件的依赖性——光的波动性必须通过特定装置(双缝与屏幕)才能显现。

2025-04-23 23:01:46 692

原创 模型 替罪羊效应

替罪羊效应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指将个体或群体的责任、罪责或负面情绪转嫁给无辜的第三方,以逃避自身问题或转移社会矛盾。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转移攻击目标”实现心理防御,根源可追溯至人类对安全感与秩序的本能需求,以及等级观念与偏见的固化。替罪羊概念最早见于《圣经·利未记》:古犹太人在赎罪日挑选一只公羊,由祭司将全族罪孽象征性转移至羊身,随后将其放逐荒野,以此“净化”群体。这一仪式将动物作为人类罪责的载体,成为跨文化隐喻的源头。

2025-04-22 23:11:41 1078

原创 模型 螃蟹效应

螃蟹效应(Crab Bucket Syndrome 或 Crab Syndrome)是指当把一群螃蟹放在一个敞口的篓子里时,由于螃蟹之间相互扯后腿,导致没有一只螃蟹能够爬出去的现象。螃蟹效应源于渔民在捉螃蟹时的发现。当篓子里只有一只螃蟹时,它会凭借自身的力量很容易地爬出篓子,所以渔民需要盖上盖子。然而,当篓子里有两只或更多的螃蟹时,情况就不同了。这时,如果有螃蟹试图爬到篓口,其他螃蟹会用它们的大钳子抓住它,把它拖回篓子底部,这样反复循环,最终没有一只螃蟹能爬出篓子。渔民于是无需再盖盖子。个体层面。

2025-04-22 23:09:31 797

原创 模型 阿米巴模式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一种以独立核算的小型组织单元为核心,通过全员参与经营、透明化管理实现企业灵活性与高效性的管理哲学。组织细胞化:将企业分割为若干称为“阿米巴”的小型经营体,每个阿米巴拥有独立核算权(如京瓷的混合、成型、烧结等生产环节各自为独立阿米巴)。自主经营:阿米巴长(负责人)需对单元内的成本、收入、利润全权负责,并基于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策略。哲学驱动:以“敬天爱人”为底层逻辑,强调社会责任与员工精神价值的统一。阿米巴模式的起源与发展解读初创困境(1950年代)

2025-03-26 23:38:39 940

原创 模型 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是指当个体被贴上某种词语或名称的“标签”后,会通过自我印象管理,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标签所暗示的内容。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标签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强烈导向作用,无论标签是正向还是负向,都会促使个体向标签预示的方向发展。贝科尔(H. Bekker)的奠基性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科尔最早提出“标签效应”概念,他指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一观点成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罗森汉恩博士(Dr. Rosenhan)的实验验证: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汉恩通过假病人实验。

2025-03-26 23:34:53 768

原创 模型 杜根定律

杜根定律(Duggan's Law)由美国职业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D·杜根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该定律强调信心对成败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个体的成功85%取决于态度(自信),仅15%与智力相关。自卑会扼杀才智与意志,而自信能激发潜能、突破能力边界,形成“成功—自信”的正向循环。例如,职场中能力稍逊但自信的员工可能逆袭,而高智商者若自我怀疑则易失败。其底层逻辑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相通,均强调心理资本(PsyCap)是竞争力的高阶形态。杜根定律的提出源于对。

2025-03-25 23:54:57 712

原创 模型 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人首先提出一个过于过分或不合理的请求被拒绝后,随后再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请求,对方更容易接受。它源于鲁迅先生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的一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拆屋效应的产生可能由于,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同时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要发生的事实。

2025-03-25 23:52:53 1164

原创 [AI 执行域] langchain笔记01 调用大模型(阿里千问模型)

调用大模型,并按格式输出。

2025-03-03 20:09:07 603

原创 [AI 概念域] LangChain 生态工具概念解读(通俗解读)

说明:基于官方文档的 LangSmith、LangServe、LangChain Templates 功能全景解析LangChain 通过模块化工具生态构建了完整的 LLM 应用开发闭环,其核心工具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关系解析:本质上就是一个开发调试和监控系统。功能介绍如下:案例背景:某律所使用 LangChain 构建合同审核 AI,需确保条款解析的准确性LangSmith 应用路径:本质上就是部署写好的程序到服务器上,其他人也可以访问,降低使用门槛而以。生产部署命令:1.2.3 企业级应

2025-02-28 20:31:08 880

原创 [AI 概念域] LangChain 核心组件概念解读(通俗解读)

AI大模型的训练流程模拟人类学习过程(从基础认知到专业精进),本质是基于认知科学规律与工程效率的融合设计:分层训练(预训练-微调-强化学习)既符合知识获取的渐进性(如儿童先学语言再学技能),又优化资源分配(80%算力打基础);其底层逻辑映射了智能演化的普遍规律——通过海量数据建立统计关联(类似人脑经验积累),分阶段提炼抽象能力(如语言理解到逻辑推理),并通过价值观对齐规避风险。

2025-02-27 16:15:33 1060

原创 [AI 概念域] AI 大模型到底是怎么运行的?(通俗解读)

说明:这里用 图书馆查询→思维风暴→文字接龙 三阶段模型,理解AI大模型如何工作。AI大模型的运行机制可简化为三步: 首先将输入文字拆解为数字密码(如把“春天”编码为包含季节、温度等特征的高维向量),类似图书管理员给书籍贴标签归类; 接着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在“记忆宫殿”中动态关联信息(如处理“春天开花”时,自动强化温度与植物生长的联系,抑制春节放鞭炮等无关联想),这如同学霸用手电筒在图书馆快速定位相关书籍; 最后基于统计概率玩文字接龙,每次选择最可能的后续词汇(如“春天”后接“花

2025-02-27 13:57:34 682

原创 [AI概念域] AI 大模型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通俗解读)

AI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可分为四个核心阶段: 首先进行海量数据收集与清洗,如同为“学生”准备涵盖各领域知识的教材库; 接着通过预训练让模型完成“填空题”,使其掌握基础语言规律和常识(例如学习“春天常与花开关联”),这相当于基础教育阶段; 随后进入专项微调,用人工编写的问答范例教会模型理解指令与执行任务(如区分写诗与写代码的需求),类似大学生选择专业深造; 最后通过强化学习引入人类反馈,像导师批改作业般优化回答质量,确保答案准确且符合伦理。

2025-02-26 19:30:02 1256

原创 模型 替身决策

替身决策模型是一种通过站在他人角度或特定角色的视角进行决策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决策者暂时放下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设身处地地考虑其他相关方的背景、需求和利益,从而做出更全面、客观的决策。该模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思维模型理论。查理·芒格在1994年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提出,人们需要掌握来自多个学科的“大观念”或思维模型来形成认知框架。替身决策思维模型是其中的一种,它强调通过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帮助决策者突破自身局限,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换位思考。

2025-02-09 13:46:44 958

原创 模型 黑板去沙

黑板去沙思维模型是一种通过去除干扰信息,逐步看清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核心在于通过独立思考和信息筛选,排除无关因素,从而洞察问题的本质。“黑板去沙思维模型”由查理·芒格提出,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去污”和“擦玻璃”行为。芒格认为,就像通过反复擦洗去除玻璃上的污渍,最终看清玻璃的本来面目一样,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也需要通过去除干扰信息,逐步看清事物的本质。去除干扰信息:在面对新事物或复杂问题时,主动筛选和排除无关紧要的信息,避免被无关因素干扰。独立思考。

2025-02-09 13:19:43 866

原创 模型 冗余系统(系统科学)

冗余系统的概念最早源于自动控制系统可靠性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通过增加额外的组件或资源来确保系统在部分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然而,具体将冗余系统作为一种明确的设计理念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冗余系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设计或工程概念,它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系统、生物体、组织管理以及个人生活中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2025-02-08 23:23:11 1253

原创 模型 反脆弱

脆弱模型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思维与行动框架,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2012年出版的《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中首次提出。对不确定性的深入思考: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探讨了罕见事件对世界的影响,而《反脆弱》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提出了如何在不确定性中获益的策略。对传统风险管理的反思:传统风险管理方法往往忽视了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风险,塔勒布希望通过反脆弱模型,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黑天鹅事件。个人经历与实践。

2025-02-08 23:15:13 1098

原创 DeepSeek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思维模型通俗解读)

DeepSeek的成功引发了全球关注,其背后隐藏着独特的商业逻辑,这些逻辑不仅推动了DeepSeek的崛起,也为AI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接下来,我们将使用思维模型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2025-02-05 14:12:12 2250

原创 模型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这些成本通常与过去的决策相关,无论未来的决策如何,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支出。例如,已经支付的门票费用、已经投入的项目资金等。沉没成本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在其著作中提到过类似的概念。然而,沉没成本作为一个明确的经济学术语,逐渐在20世纪中叶的微观经济学和管理会计中被广泛使用,该模型用来描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已经发生且不可回收的成本的处理方式。其重要的推动者主要包括。

2025-01-22 18:47:48 1054

原创 模型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思维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在做出选择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项所对应的价值。它强调在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直接成本和收益,还要考虑因选择某项行动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例如,假设你有1万元,可以选择投资理财产品获得500元收益,或者投资小生意获得800元收益。如果你选择了理财产品,那么放弃的800元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通过机会成本思维,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更优的决策。

2025-01-22 11:09:32 1435

原创 模型 笛卡尔思维

笛卡尔思维模型是一种怀疑论的思维方法,具体实践上分为四个步骤:保持怀疑、分解分析、统一整合、完善检验。它强调从怀疑一切开始,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来寻找答案。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盲从和偏见。笛卡尔思维模型起源于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的怀疑论。笛卡尔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欧洲正经历着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巨大冲击。他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怀疑方法,即“普遍怀疑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怀疑一切,只有经过怀疑才能找到真理。

2025-01-17 23:09:20 946

原创 模型 非SR思维

非SR思维模型即非刺激反应思维模型。其中SR是stimulus-response的缩写,代表着刺激反应的意思。该模型强调在面对刺激时,不要直接做出本能的反应,而是要加入思考的环节,即刺激->思考->反应,从而由被动的必须反应转向主动有选择反应,提醒我们任何时刻都有选择权,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主导。具体含义解读如下:打破惯性思维:很多人在思考时基于刺激直接反应,缺少中间的思考过程。而非SR思维模型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刺激时,不要被惯性思维所束缚,要主动思考,避免做出冲动或不恰当的反应。关注事物本质。

2025-01-17 20:31:36 806

原创 模型 多元化思维(系统科学)

多元化思维模型是由美国著名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提出的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来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芒格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学科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但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因此,要对世界有真实的了解,就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芒格的这一思想在其多次演讲、访谈以及《穷查理宝典》等著作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查理·芒格的多元化思维模型是他在长期的投资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

2025-01-16 23:09:50 1175

原创 模型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一个行为经济学理论。该理论主要解释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一些非理性心理因素。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参考点依赖:人们在评估收益和损失时,不是基于绝对财富水平,而是基于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变化。这个参考点通常是当前的财富状态。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2025-01-16 23:05:50 1353

原创 模型 三层解释思维(深度思考)

三层解释思维模型是由心理学家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提出的。该模型认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解释。现实层:这是最直观和最表面的解释,通常是一些简单因果关系,大多数人一眼就能看到。技术层:这一层解释现实背后的规律,通常与背景或技能相关。底层: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模型,通达人性,洞悉法则,且可以广泛适用。三层解释思维模型帮助人们从表面现象深入到技术规律和底层逻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事物。该模型与芒格倡导的多元思维模型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

2025-01-10 00:23:51 1140

原创 模型 启发式偏差(决策)

启发式偏差思维模型是指在面对复杂或不确定的问题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启发式思维来简化决策过程,从而快速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启发式思维是一种经验性的、简化的决策规则或策略,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不完整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判断。然而,这种思维模式也容易导致偏差,因为启发式方法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或细节,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常见的启发式偏差包括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和锚定效应。例如,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人们过于依赖某个事物的表面特征,而忽视其潜在的风险或复杂性。

2025-01-10 00:20:42 1086

原创 模型 断裂点理论(风险控制)

断裂点理论思维模型是一种源于工程学的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设置一些保护机制来防止系统遭受更大的损失。具体来说,就是在系统中设计一些容易被较小波动触发的装置或机制,当系统中的某个参数(如压力、温度、电流等)超过安全阈值时,这些装置会启动,从而切断或限制系统的运行,以小的损失防止大的损失。断裂点理论思维模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起源时间点或提出者,它更多是工程学中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在工程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设置断裂点来保护系统的重要性。例如,电路系统中的保险丝和压力系统中的爆破片都是断裂点理论的应用。

2025-01-10 00:12:06 1386

原创 模型 不平衡性思维(查理芒格)

不平衡性思维模型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关注事物内外部的不平衡状态,并试图通过调整和平衡不同要素来达到更好的结果。这种思维模型鼓励我们超越表面问题,深入探索根本原因,以便找到解决方案。不平衡性思维模型是由查理·芒格提出的。查理·芒格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他以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思维模型而闻名。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地提出和应用这些思维模型,其中包括不平衡性思维模型。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在投资、商业和决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2025-01-05 12:46:07 717

原创 模型 TRIZ系统(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系统,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一种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论,起源于前苏联,由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及其同事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TRIZ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大量专利,总结出创新过程中的一些共性规律和方法,帮助人们系统地解决发明和创新问题。TRIZ的起源背景:阿奇舒勒在前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时,接触到大量的发明专利。他发现许多发明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研究过程。

2025-01-05 11:05:46 1599

原创 模型 九屏幕分析法

九屏幕法(Nine Windows Method)是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推荐的一种思维模型,用于全面分析决策和问题解决。这个模型源自于苏联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简称TRIZ)。TRIZ是由苏联发明家Genrich Altshuller和他的同事们在1946年左右开始发展的。Altshuller在研究了数千项专利后,识别出创新过程中的模式和原则,并基于这些发现创建了TRIZ理论。

2024-12-31 22:50:53 2069

原创 模型 能力圈

能力圈模型是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提出的,最早出现在1996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这个概念是巴菲特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能力圈模型的概念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学习和实践,在特定领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边界的认识。它强调了个人或组织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决策和行动,以提高成功的概率。提出的背景是在互联网行业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巴菲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投资互联网行业,因为他认为互联网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2024-12-31 22:42:38 1142

原创 模型 10-10-10旁观思维

10-10-10旁观思维模型是一种决策辅助工具,它通过从不同的时间跨度来审视问题,帮助我们超越短期情绪和局限,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这个模型的核心在于将问题或决策看作是三个时间点的连续过程:10分钟后、10个月后和10年后,从而评估决策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10-10-10旁观思维模型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庞格提出的。这个模型后来被查理·芒格纳入其100个思维模型中。

2024-12-30 23:03:15 1055

原创 模型 时光机思维

时光机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它基于不同国家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来寻找机遇和解决问题。这个模型最早由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在1996年左右提出。孙正义将这个概念视为一种隐喻,用来解释不同时间、空间和技术发展之间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带来的投资机会取得了巨大成功。时光机模型的提出背景与孙正义的国际视野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孙正义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他祖籍韩国,出生在日本,在美国接受教育。他相信他的祖上和中国的孙子是同一支脉,因此在经营中非常推崇中国的孙子兵法。

2024-12-30 22:53:12 1311

原创 模型 费马帕斯卡系统(概率论始祖)

费马帕斯卡系统,也称为费马-帕斯卡系统,是现代概率论的基础,源自于17世纪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和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之间的通信交流。这个系统提供了一个数学框架,用于计算涉及两个相互排斥结果的事件的概率,例如硬币抛掷中的正面或反面。费马和帕斯卡通过解决赌博问题,即“点数问题”(Problem of points),也称为赌注分配问题,奠定了概率论的基础。他们的方法涉及到计算等可能的有利与不利情况数,作为“机遇数”——即概率的计算方法。

2024-12-27 23:18:18 3696

原创 模型 卡尼曼系统

卡尼曼系统,也称为卡尼曼双系统思维模型,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理论,该模型将人类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这是一个快速、自动且易于出错的直觉思维系统。它依赖于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是无意识的思考过程。系统1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例如看到危险躲避,或者别人叫我们的名字我们会答应等。它包含种种生活经验,往往凝结成生活信念和关于世界的认知模式。系统2:这是一个缓慢、理性且准确的逻辑思维系统。

2024-12-27 23:14:14 1006

原创 模型 易得性偏差(关键决策)

易得性偏差模型最早由认知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是在他们对人类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系统性偏差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探讨人们如何依赖于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策时发现的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易得性偏差模型的核心在于,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即信息的易获取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2024-12-26 23:14:21 1331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