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备份全攻略:从策略到介质的深度解析
1. 备份规划与日常需求
在进行系统操作时,某些文件可能不会被自动备份,使用这些文件的用户需自行负责备份。在对系统进行重大更改前,如构建新内核、添加新应用程序包或安装新操作系统版本,无论备份计划是否要求,都应进行一次完整备份。这可能是根文件系统为数不多的备份时机之一,但当系统磁盘出现问题时,能避免大量的重新配置工作,十分值得。
2. 无人值守备份
备份过程中最烦人的就是等待其完成,无人值守备份能解决这一问题。若备份数据能存于一盘磁带,可在下班时将磁带放入驱动器,让备份命令在夜间由 cron 自动运行,次日早上取出磁带。
不过,无人值守备份存在安全风险。若不可信用户能物理接触磁带驱动器或其他备份设备,可能会窃取备份介质,因此不应使用无人值守备份。同时,若无法确保用户不会意外或故意覆盖磁带或其他可重写介质,也不宜采用。此外,若备份设备使用频繁,无法整夜用于备份,也不能使用无人值守备份。
3. 数据验证
多数情况下,备份数据可直接写入介质并存放于指定位置,前提是对备份设备和介质的可靠性有 100% 的信心。否则,进行数据验证是个好办法。
数据验证需对备份数据进行二次检查,将每个文件与磁盘上的版本进行比较,确保文件正确备份,同时验证介质是否可读。有些地方会对所有备份数据进行验证,所有地方都应定期对备份设备进行验证操作。随着设备老化,许多设备生成的介质可能只能在原驱动器中读取。若需要备份数据能被其他设备或系统读取,应定期在目标设备和系统上检查备份的可读性。
4. 备份介质存储要点
- 知晓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