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MP1系列教程连载-硬件设计篇1:初识STM32MP1系列微处理器
一、与一只蝴蝶的邂逅
时间退回至2007年9月,对于刚步入大学的笔者而言,微控制器的含义仅仅局限于文字。而在同年的6月意法半导体(以下简称ST)在北京首发全球首款采用ARM Cortex-M3内核的处理器STM32F3,并选用一只蝴蝶作为产品的logo,在此后的十几年,STM32这只“蝴蝶”成功的飞过千山万水,不仅震动了整个MCU市场,也成功培育出了千万工程师。然而当年ST在中国通用MCU市场占有率仅为2%左右,排10名以外。
笔者接触到微控制是在2008年暑假期间,当时学校普遍采用Atmel的AT89S52,芯片体积很大(封装DIP40),8K字节Flash,256字节RAM,2路16bit定时器/计数器,1路全双工串口,32路可编程I/O,6路中断源,主频最大24MHz。相对现在的微控制而言,片上资源简直惨不忍睹。但在当时而言,这款芯片绝对是校园主流控制芯片,记忆最深的是洞洞板、IC烧录座以及焊接(某些学霸的焊接堪称工艺品)。
当年除89C51系列单片机雄霸校园外,还有性能稍强、外设稍微丰富一些的微控制器,例如Atmel的AVR,Microchip的PIC,TI的MSP430(16位,低功耗)、凌阳SPCE061A(16位,语音功能)、TI的TMS320(DSP)等,这些单片机在当时可以称为主流(可能不够严谨,但在笔者的大学确实是事实),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作品中,无论是国赛、省赛或者校园赛,总是能够发现它们身影。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