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目的
-
定义:
传导敏感度测试通过向设备的电源线、信号线或控制线注入特定的干扰信号,模拟真实环境中的传导干扰(如电网噪声、开关瞬态、射频干扰等),检测设备是否出现性能下降或功能异常。 -
目的:
-
验证设备在传导干扰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
-
确保设备符合国际或行业EMC标准(如MIL-STD-461、CISPR、IEC 61000系列)。
-
优化设备设计,提升电磁兼容性。
-
2. 测试原理
-
干扰注入方式:
通过耦合装置(如CDN、电流探头)将干扰信号直接注入被测设备(DUT)的电缆或端口,模拟外部干扰的传导路径。-
电压注入法:将干扰电压施加到电源线或信号线上。
-
电流注入法:通过电流探头将干扰电流耦合到线缆中。
-
-
频率范围:
典型测试频率范围为 10 kHz ~ 400 MHz(不同标准可能有所差异)。例如,MIL-STD-461G的CS101测试覆盖25 Hz ~ 150 kHz,而CS114覆盖10 kHz ~ 200 MHz。 -
测试信号类型:
包括连续波(CW)、脉冲群(Burst)、调制信号(如1 kHz正弦调幅)等,模拟不同干扰场景。
3. 测试设备
-
主要仪器:
-
信号发生器:产生所需频率和波形的干扰信号。
-
功率放大器:放大信号至测试所需的电平。
-
耦合去耦网络(CDN):将干扰信号耦合到被测线缆,同时隔离测试设备与被测系统。
-
电流注入探头:用于电流注入法,确保干扰信号高效传输。
-
监测设备: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用于监测设备性能是否异常。
-
4. 测试步骤
-
准备工作:
-
确定测试标准(如MIL-STD-461、IEC 61000-4-6)。
-
搭建测试环境(屏蔽室或实验室),确保接地和隔离符合要求。
-
配置DUT处于典型工作状态,并连接监测设备。
-
-
校准测试系统:
-
校准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耦合装置,确保注入信号的幅度和频率精度。
-
-
注入干扰信号:
-
按标准要求逐步增加干扰信号的频率和幅度,覆盖全部测试频段。
-
记录每个频点的干扰电平和设备反应。
-
-
监测设备性能:
-
观察DUT是否出现重启、误码、显示异常等功能或性能问题。
-
记录故障发生时的频率、电平和现象。
-
-
结果分析与整改:
-
若设备失效,需分析干扰路径(如电源滤波不足、PCB布局缺陷),并改进设计(如增加滤波器、优化接地)。
-
5. 主要测试标准
-
军用标准:
-
MIL-STD-461G:
-
CS101(25 Hz ~ 150 kHz,电源线干扰)
-
CS114(10 kHz ~ 200 MHz,电缆束电流注入)
-
CS115/CS116(脉冲干扰测试)
-
-
DO-160(航空电子设备传导敏感度测试)。
-
-
民用标准:
-
CISPR 24: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要求。
-
IEC 61000-4-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
ISO 11452-4(汽车电子传导抗扰度)。
-
本次实验的频率范围在150kHz-230MHz,调制类型为调幅(AM),调制频率1kHz,调制深度80%。注入被测线缆的干扰电压幅值为3V。
民用标准:IEC 61000-4-6(射频传导抗扰度)
-
频率范围:150 kHz ~ 80 MHz(基础范围),但某些产品标准(如汽车、医疗)可能要求扩展至230 MHz。
-
干扰类型:通过耦合装置注入 连续波(CW)或调幅射频信号(如1 kHz正弦调幅)。
-
目的:模拟来自广播电台、移动通信基站等射频源的传导干扰,确保设备在民用环境中可靠工作。
2. 干扰类型与模拟场景
-
干扰信号特性:
-
连续波(CW):模拟固定频率射频干扰(如无线电发射机)。
-
调幅信号(AM):模拟真实环境中因调制产生的复杂干扰(如通信信号)。
-
-
典型干扰源:
-
广播电台(中短波频段,如150 kHz ~ 30 MHz)。
-
工业/科学/医疗设备(如27 MHz的ISM频段)。
-
移动通信设备(如VHF/UHF频段,30 MHz ~ 300 MHz)。
-
高频电子设备(如雷达、射频加热装置)。
-
与其他测试的区别
-
CS114(军用) vs. IEC 61000-4-6(民用):
-
军用测试电平更高(如10 V/m),频率可能扩展至230 MHz;民用测试侧重150 kHz ~ 80 MHz,电平较低(如3 V/m)。
-
-
与辐射抗扰度(RS)的区别:
-
传导敏感度(CS)通过线缆注入干扰,辐射抗扰度(RS)通过空间场辐射干扰。
-
1. 表头参数含义
参数名称 | 解释 |
---|---|
Frequency (kHz) | 测试频率,单位为千赫兹(kHz)。表示当前测试点的干扰信号频率。 |
Imm Level (V) | 注入电压(Injected Voltage Level),单位伏特(V)。表示注入被测线缆的干扰电压幅值。 |
Trd In Fwd (W) | 正向传输损耗(Transducer Loss Forward),单位瓦特(W)。表示干扰信号从信号源到耦合装置的正向功率损耗。 |
Trd In Rev (W) | 反向传输损耗(Transducer Loss Reverse),单位瓦特(W)。表示反射回信号源的反向功率损耗。 |
VSWR | 电压驻波比(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反映阻抗匹配程度。理想值为1,表示无反射;值越大,匹配越差。 |
Amp Out Fwd (W) | 放大器正向输出功率(Amplifier Output Forward Power),单位瓦特(W)。表示功率放大器输出的实际功率。 |
Amp In (dBm) | 放大器输入功率(Amplifier Input Power),单位dBm。表示信号源输入到放大器的功率电平。 |
Modulation | 调制方式,例如“AM;1kHz;80%”表示调制类型为调幅(AM),调制频率1kHz,调制深度80%。 |
2. 参数正常性判断与异常原因
(1) Frequency (kHz)
-
正常性:需符合测试标准规定的频率范围(如150 kHz ~ 230 MHz)。
-
异常原因:若频率偏差超出标准范围,可能是信号发生器设置错误或仪器校准问题。
(2) Imm Level (V)
-
正常性:注入电压应与测试标准要求的干扰电平一致(如MIL-STD-461G CS114要求特定电压等级)。
-
异常原因:
-
电压过低:功率放大器增益不足、信号发生器输出异常、耦合装置损耗过大。
-
电压过高:放大器过载、校准错误或信号源设置错误。
-
(3) Trd In Fwd/Rev (W)
-
正常性:正向损耗(Trd In Fwd)应较小(接近0 W),反向损耗(Trd In Rev)应接近0 W。
-
异常原因:
-
正向损耗过大:耦合装置(如CDN)效率低、连接线缆阻抗不匹配。
-
反向损耗过大:阻抗失配(如VSWR过高)、线缆或接头损坏。
-
(4) VSWR
-
正常性:理想值为1,实际值应≤2(具体取决于标准要求)。
-
异常原因:
-
VSWR > 2:线缆接头松动、阻抗不匹配(如被测设备输入阻抗异常)、耦合装置故障。
-
(5) Amp Out Fwd (W)
-
正常性:应与理论输出功率一致(如功率放大器标称输出)。
-
异常原因:
-
输出功率不足:放大器故障、电源供电不足、散热不良导致降额。
-
输出功率过高:信号源输入电平超限、放大器增益设置错误。
-
(6) Amp In (dBm)
-
正常性:输入功率应与放大器要求匹配(如-30 dBm ~ 0 dBm)。
-
异常原因:
-
输入功率过低:信号源输出衰减过大、连接线缆损耗过高。
-
输入功率过高:信号源设置错误(如输出电平超限)。
-
图表分析
注入电压(Imm Level)
-
数据表现:
-
注入电压稳定在 2.97~3.01V,符合典型测试标准(如MIL-STD-461G CS114要求)。
-
-
结论:
-
注入电平正常,未发现信号源或功率放大器输出异常。
-
传输损耗(Trd In Fwd/Rev)
-
正向损耗(Trd In Fwd):
-
值在 0.05~0.08W,损耗较低,表明耦合装置效率正常。
-
-
反向损耗(Trd In Rev):见下图
-
值在 0.01~0.02W,整体可控,但高频段轻微升高(如230 MHz处0.013W),可能与VSWR偏高相关
-
信号源输出功率(Gen Out)
-
数据表现:
-
输出功率稳定在 -31.6~-30.0 dBm,符合放大器输入要求。
-
极高频段(>200 MHz)轻微波动至 -29 dBm,可能因放大器增益漂移。
-
-
结论:
-
信号源输出正常,但需定期校准放大器以防止高频段波动。
-
电压驻波比(VSWR)
-
数据表现:
-
低频段(150 kHz ~ 2 MHz):VSWR普遍在 3.5~3.6,远超理想值1(≤2)。
-
中高频段(>10 MHz):VSWR逐渐降低至 2.0~3.0,但部分频点仍偏高(如230 MHz处VSWR=3.079)。
-
极高频段(>200 MHz):部分频点VSWR再次升高(如205 MHz处达3.345)。
-
-
异常原因:
-
阻抗不匹配:RJ45端口或测试线缆的阻抗未严格匹配50Ω标准。
-
接头松动或线缆损坏:高频段VSWR波动可能因接触不良或线缆屏蔽失效。
-
耦合装置效率低:电流注入探头或CDN在高频段性能下降。
-
综合结论
1. 测试结果异常点
-
主要问题:VSWR超标(尤其低频段),表明测试系统或DUT存在阻抗失配,可能导致以下风险:
-
干扰信号反射,降低注入效率,影响测试准确性。
-
高频段谐振引发设备误动作(如RJ45端口通信异常)。
-
2. 异常原因推测
-
测试系统问题:
-
线缆接头未拧紧或老化(如BNC接头氧化)。
-
耦合装置(CDN或电流探头)未校准或适配性差。
-
-
被测设备(DUT)问题:
-
RJ45端口滤波电路设计不足(如共模扼流圈缺失)。
-
PCB接地不良,导致高频噪声耦合。
-
3. 整改建议
-
检查测试系统:
-
重新校准耦合装置,使用网络分析仪验证线缆VSWR(确保≤1.5)。
-
更换高频性能更优的屏蔽线缆(如双层屏蔽同轴线)。
-
-
优化DUT设计:
-
在RJ45端口增加共模滤波器或TVS二极管,抑制高频噪声。
-
优化PCB布局,缩短信号走线,避免形成天线效应。
-
-
复测验证:
-
重点复测低频段(150 kHz~2 MHz)和高VSWR频点,确认整改效果。
-
VSWR异常表明系统或DUT存在隐患,需优先解决阻抗匹配问题。
-
重新执行传导敏感度测试,确保所有参数符合标准(如VSWR≤2,Imm Level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