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沟通
——认清沟通障碍与排除障碍
什么是沟通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森林中一棵树倒了下来,那儿不会有人听到,那么能说它发出声响了吗?”
关于沟通,我们也可以问类似的问题:如果你说话时没人听,那么能说你进行沟通了吗?
沟通就是让他人懂得自己的本意,自己明白他人的意思。
只有达成了共识才可以认为是有效的沟通。
团队成员越多样化,就越会有差异,越需要有效沟通。
组织沟通
组织的对外沟通。包括各种公关广告、信息发布等。
组织的内部沟通。指信息在组织内进行的有效传递。
沟通形式:
正式
非正式
正式沟通
?指由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按正式组织系统发布的命令、指示、文件,组织召开的正式会议,组织正式颁布的法令、规章、手册、简报、公告,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正式接触。
按照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
上行沟通
下行沟通
横向沟通
斜向沟通
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无关的沟通方式。它的沟通对象、时间以及内容等都是未经计划的,随机性较大。因为非正式组织是由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动机上的需要而形成的。
非正式沟通往往来源于人们的闲聊,这种信息遭到歪曲或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往往无法考证,尤其是与员工个人问题紧密相连时(如晋升、待遇等),常常会发生所谓的“谣言”,这种谣言的散布对组织往往会造成较大的麻烦。
罗伯特赫勒说过"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组织就如血液对于生命。"
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空间距离因素。
2、沟通的曲解。
3、语义上的障碍。
4、层次差异及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5、缺乏信任。
6、态度、观点、信念等的不同,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7、不可接近性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8、职责不明确。
9、知觉的选择性。
10、拒绝倾听。
11、沟通渠道的选择及媒介没有被恰当的利用。
12、组织结构的影响和沟通缺口。
13、信息量过大和负载过重。
沟通障碍的疏导
沟通的有效性,主要看发送者转交接收者时的态度及其程度。沟通能否成功,取决于发送信息者提供的信息与接收人员理解的信息是否一致。
1、组织成员必须具备沟通的理论知识、概念、操作性技艺。
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3、沟通必要的信息。
4、有效沟通的具体渠道。
定期提交书面报告。
提出议题,引发沟通。
随时随地自然沟通,以非正式的方式自然进入话题。
在沟通中保持互动,对上级或下级提出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及时答复。
5、明确沟通的目的。
6、表达要精确,要言行一致。
7、计划沟通内容时应与他人商议,这样既可以获得更深入的看法,也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
8、考虑沟通时的环境情况,包括沟通的背景、社会环境、人的环境以及过去沟通的状况等,以便使沟通的信息得以配合环境状况。
9、与他人建立和睦的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10、要进行信息的追踪与反馈。
言谈沟通
有效的言谈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听。作为团体,成员的倾听能力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和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个体,要想在团队中获得成功,倾听是基本要求。
影响倾听效率障碍
1.环境干扰
2.信息质量低下
3.倾听者主观障碍
个人偏见
“首因效应”
自我中心
提高倾听能力的技巧
1.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尽量选择安静、平和的环境。
2.尽量把讲话时间缩到最短。
3.摆出有兴趣的样子。
4.观察对方。
5.关注中心问题,不要使你的思维迷乱。
6.平和的心态,不要将其他的人或事牵扯进来。
7.注意自己的偏见,倾听中只针对信息而不是传递信息的人。
8.抑制争论的念头。
9.保持耐性,让对方讲述完整。
10.不要臆测。
11.不宜过早作出结论或判断。
12.做笔记。
13.不要自我中心,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
14.鼓励交流双方互为倾听者。用眼神、点头或摇头等身体语言鼓励信息传递者传递信息和要求别人倾听你的发言。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 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 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这个买卖就黄了。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 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认清沟通障碍与排除障碍
什么是沟通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森林中一棵树倒了下来,那儿不会有人听到,那么能说它发出声响了吗?”
关于沟通,我们也可以问类似的问题:如果你说话时没人听,那么能说你进行沟通了吗?
沟通就是让他人懂得自己的本意,自己明白他人的意思。
只有达成了共识才可以认为是有效的沟通。
团队成员越多样化,就越会有差异,越需要有效沟通。
组织沟通
组织的对外沟通。包括各种公关广告、信息发布等。
组织的内部沟通。指信息在组织内进行的有效传递。
沟通形式:
正式
非正式
正式沟通
?指由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按正式组织系统发布的命令、指示、文件,组织召开的正式会议,组织正式颁布的法令、规章、手册、简报、公告,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正式接触。
按照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
上行沟通
下行沟通
横向沟通
斜向沟通
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无关的沟通方式。它的沟通对象、时间以及内容等都是未经计划的,随机性较大。因为非正式组织是由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动机上的需要而形成的。
非正式沟通往往来源于人们的闲聊,这种信息遭到歪曲或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往往无法考证,尤其是与员工个人问题紧密相连时(如晋升、待遇等),常常会发生所谓的“谣言”,这种谣言的散布对组织往往会造成较大的麻烦。
罗伯特赫勒说过"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组织就如血液对于生命。"
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空间距离因素。
2、沟通的曲解。
3、语义上的障碍。
4、层次差异及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5、缺乏信任。
6、态度、观点、信念等的不同,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7、不可接近性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8、职责不明确。
9、知觉的选择性。
10、拒绝倾听。
11、沟通渠道的选择及媒介没有被恰当的利用。
12、组织结构的影响和沟通缺口。
13、信息量过大和负载过重。
沟通障碍的疏导
沟通的有效性,主要看发送者转交接收者时的态度及其程度。沟通能否成功,取决于发送信息者提供的信息与接收人员理解的信息是否一致。
1、组织成员必须具备沟通的理论知识、概念、操作性技艺。
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3、沟通必要的信息。
4、有效沟通的具体渠道。
定期提交书面报告。
提出议题,引发沟通。
随时随地自然沟通,以非正式的方式自然进入话题。
在沟通中保持互动,对上级或下级提出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及时答复。
5、明确沟通的目的。
6、表达要精确,要言行一致。
7、计划沟通内容时应与他人商议,这样既可以获得更深入的看法,也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
8、考虑沟通时的环境情况,包括沟通的背景、社会环境、人的环境以及过去沟通的状况等,以便使沟通的信息得以配合环境状况。
9、与他人建立和睦的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10、要进行信息的追踪与反馈。
言谈沟通
有效的言谈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听。作为团体,成员的倾听能力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和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个体,要想在团队中获得成功,倾听是基本要求。
影响倾听效率障碍
1.环境干扰
2.信息质量低下
3.倾听者主观障碍
个人偏见
“首因效应”
自我中心
提高倾听能力的技巧
1.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尽量选择安静、平和的环境。
2.尽量把讲话时间缩到最短。
3.摆出有兴趣的样子。
4.观察对方。
5.关注中心问题,不要使你的思维迷乱。
6.平和的心态,不要将其他的人或事牵扯进来。
7.注意自己的偏见,倾听中只针对信息而不是传递信息的人。
8.抑制争论的念头。
9.保持耐性,让对方讲述完整。
10.不要臆测。
11.不宜过早作出结论或判断。
12.做笔记。
13.不要自我中心,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
14.鼓励交流双方互为倾听者。用眼神、点头或摇头等身体语言鼓励信息传递者传递信息和要求别人倾听你的发言。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 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 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这个买卖就黄了。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 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