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们是否都活在“预设”的剧本里?
你是否感觉自己像是在一部早已写好剧本的戏中演出?年龄、学历、职业标签……它们像无形之手将你推向某种“注定”的轨道。我们不妨想象两个熟悉的身影:
35岁的张伟,曾是互联网大厂引以为傲的技术骨干,加班是日常,代码是信仰。他曾以为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在这个行业一直发光发热。然而,当“优化”、“降本增效”的浪潮袭来,当招聘网站上越来越多“年龄35岁以下优先”的字样像针一样刺痛他的双眼,他开始夜不能寐。他看着镜子里日渐稀疏的头发和疲惫的眼神,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是不是就是一颗会被时代洪流无情抛弃的螺丝钉?“我是不是注定就这样了?”这个念头像一个沉重的枷锁,让他喘不过气。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曾经对技术的热情也似乎在一点点消退。
刚毕业的李雪,手握名校文凭,对未来曾充满憧憬。她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光环,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应该不难。但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海投的简历如石沉大海,偶尔收到的面试通知也往往在几轮后杳无音讯。看着社交媒体上同龄人晒出的offer、入职照,再对比自己灰暗的“待业”状态和父母日渐焦虑的眼神,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和迷茫。“也许我就是不适合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吧?”她开始习惯性地刷短视频,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短暂快乐中,用暂时的麻痹来逃避现实的残酷。甚至,一种“就这样吧,躺平也挺好”的念头开始在她心中滋生。
无论是张伟在职业生涯中段遭遇的“中年危机”,还是李雪在人生起跑线上经历的“毕业即失业”,亦或是我们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意义缺失、动力不足、方向迷茫,我们似乎都容易陷入一种“我注定如此”的宿命感。仿佛人生是一部早已编排好的剧本,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扮演着被分配的角色,无法挣脱,也无力改变。但——这真的是你唯一的剧本吗?我们真的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注定”吗?
一、困境的根源:“本质”真的先于“存在”吗?
我们之所以感到困局重重、自我设限,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深植于我们思维模式的观念:本质先于存在。这种观念认为,事物(包括人)在存在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预先规定好的“本质”或“蓝图”。就像一把剪刀,它的“本质”是用来切割,这个本质在它被制造出来之前就已经被设计好了。
推及到人身上,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设定:
- 社会标签的内化: “你是文科生,逻辑思维不行”、“女孩子不适合学理科”、“到了这个年纪就该结婚生子”。这些社会赋予的标签,久而久之,我们可能就信以为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本质”的一部分。
- 过往经验的固化: 一次失败的尝试可能让我们认为“我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几次被拒绝可能让我们相信“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过去的经验,如果未经反思,很容易被我们固化为对自身能力的永久性判决。
- 他人评价的锚定: 父母口中的“你从小就马虎”,老师评价的“这孩子有艺术天赋但缺乏毅力”,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来自权威人士的评价,很容易在我们心中种下关于“我是谁”的种子,并影响我们一生的行为模式。
张伟认为自己的“本质”是“即将过气的、只能写代码的程序员”,这个“本质”让他看不到其他可能性,也削弱了他寻求改变的动力。李雪则可能给自己贴上了“能力不足的、不被社会需要的失败者”的标签,这个“本质”让她在挫折面前更容易选择退缩和放弃。
这些被我们自己或他人定义的“本质”,如同无形的牢笼,不仅限制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更扼杀了我们行动的勇气。社会舆论的压力、成功标准的单一化、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都在不断强化这些“本质”的合理性,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不可更改的“命运”,是刻在基因里的“出厂设置”。
但如果我们质疑“本质”的先天性,一扇新的认知之门就此打开——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切入点。
二、认知重构的钥匙:存在主义的三个核心洞见
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强有力的钥匙,用以打破这种“注定论”的思维枷锁。它以一种看似颠覆却充满力量的方式,重新审视了人和世界的关系。
2.1 “存在先于本质”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 你首先存在,然后定义自己。
- 观点: “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种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后才定义自己。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让-保罗·萨特
- 解释: 这句话是存在主义的奠基石。它彻底颠覆了“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萨特认为,人不像一把剪刀那样,在被制造出来之前就有了预设的“剪切”功能。人首先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像一张白纸,或者说像一个未完成的草稿。我们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人性”或“命运蓝图”。然后,通过我们在一生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采取的每一个行动、经历的每一次反思,我们才逐渐地为自己描绘出轮廓,赋予自己“本质”。你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你通过生活实践不断创造和塑造出来的。
- 启发: 停止用固化的标签定义自己和他人,因为你的“本质”是你持续行动和选择的结果,而非起点。 这意味着,张伟的“35岁程序员”身份,只是他此刻的一个“存在”状态,一个他过去选择和行动积累的结果,而非他永恒不变的“本质”。他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转换职业赛道、甚至开创副业来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身份和人生价值。同样,李雪的“求职不顺的毕业生”也只是暂时的处境,而非她能力的最终判决。她可以通过实习、志愿服务、个人项目、持续学习等行动去积累经验,探索兴趣,从而塑造一个全新的、她自己认可的“本质”。你永远有机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因为你每时每刻都在通过选择和行动定义着自己。
2.2 “人是被判处自由的” (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 —— 自由选择,并为之负责。
- 观点: “人是被判处自由的。因为他一旦被抛入世界,就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他不能推诿说,这不是我的意愿,我不是故意的。” ——让-保罗·萨特
- 解释: 既然没有预设的本质,人就是彻底“自由”的。这种自由是绝对的,甚至到了“不能不自由”的地步——我们无法逃避选择。即使我们选择“不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但这种自由并非轻松愉快,它伴随着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每一个选择都塑造着我们自己,并对我们的生活乃至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承担全部责任。我们不能再将自己的不如意简单归咎于“命运不好”、“环境太差”、“原生家庭”或“别人不行”。虽然这些因素确实会构成我们行动的“处境”(situation),但我们如何回应这些处境,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 启发: 停止把失败和不如意归因于外部因素,勇敢地承担起自己作为“选择者”的责任,因为你永远可以选择下一步的方向,并为这个选择的后果负责。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时,就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人生的主动驾驶员。张伟可以选择继续沉湎于对年龄和行业变化的焦虑,也可以选择主动出击,学习新知识,拓展新领域,为自己的职业转型负责。李雪可以选择继续“躺平”抱怨,也可以选择积极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从小处着手积累经验,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承认并拥抱这份自由与责任,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2.3 在荒谬中创造意义 (Creating meaning in an absurd world) ——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 观点: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阿尔贝·加缪
- 解释: 存在主义者,如阿尔贝·加缪,也深刻体察到世界的“荒谬性”(Absurdity)。这种荒谬感源于人类对意义的永恒追问与宇宙的沉默无言之间的矛盾。宇宙本身并没有为我们预设好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毫无价值,陷入虚无主义。恰恰相反,正因为没有现成的、普世的答案,我们才获得了创造属于自己独特意义的自由和机会。加缪所说的“反抗”,并非指暴力对抗,而是指对无意义、对绝望、对被动宿命的积极反抗,是通过清醒的意识和持续的行动来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使在看似荒谬的境遇中也要活出激情和尊严。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
- 启发: 不要等待意义的降临,主动去寻找和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意义,即使是从最微小的事情开始。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种“为什么”不必是宏大的叙事,它可以是为家人带来幸福,可以是追求一项技艺的极致,可以是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甚至可以是认真过好每一个当下。张伟可以通过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参与开源项目、或者在新的领域做出一点点贡献来找到新的意义感。李雪可以通过参与一个有社会价值的志愿活动、用心经营一个小小的兴趣爱好、或者仅仅是坚持学习和成长来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在行动中,在创造中,在与世界的连接中,意义会自然浮现。
三、我选择,我行动,我成为:书写属于你自己的剧本
当张伟和李雪开始尝试用存在主义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人生,并鼓起勇气运用这些洞见时,一些积极的转变开始在他们身上发生:
- 张伟不再“注定”被淘汰,他选择了“重新出发”:
他开始反思,自己除了写代码,还有哪些可迁移的技能?他意识到自己多年的项目经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团队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不再将自己局限于“程序员”这个单一标签。- 行动一:主动学习与拓展。 他报名参加了一些线上的人工智能和项目管理课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虽然过程很辛苦,常常要学到深夜,但他感到久违的充实。
- 行动二:经验变现与价值重塑。 他开始尝试将自己过往解决技术难题的经验总结成案例分析,并在一些技术社群分享。渐渐地,有初创公司邀请他做技术咨询。虽然收入暂时不如以前,但他从中找到了新的价值感和被认可的感觉。
- 行动三:心态调整与拥抱不确定性。 他不再执着于大厂的光环,开始关注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和中小型企业。他明白,未来的路可能充满不确定,但这正是自由选择的代价,也是成长的契机。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使过程充满挑战,但也体验到了久违的掌控感和成长喜悦。 他开始相信,自己的“本质”不是由年龄决定的,而是由他当下的学习和行动决定的。
- 李雪不再“注定”躺平,她选择了“主动探索”:
她意识到,等待完美的“好工作”出现可能遥遥无期,而“躺平”只会让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她决定从能做的事情开始,主动去创造机会。- 行动一:降低期望,积极尝试。 她不再只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公司,开始关注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虽然规模不大但有成长性的初创企业和实习机会。她主动联系校友,寻求内推和建议。
- 行动二:在实践中学习与发现。 她争取到了一个小公司的实习机会,虽然工作内容有些琐碎,但她认真对待,努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提升了实践技能,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点和职业发展方向。
- 行动三:创造个人价值与影响力。 她和几个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一起,开始运营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自媒体账号,分享学习心得和行业观察。虽然起初关注者寥寥,但她们在内容创作和社群互动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也意外地吸引了一些潜在雇主的注意。她不再等待“意义”的降临,而是在每一次尝试和行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她发现,当她开始行动,迷茫便在脚下消散。
他们的人生剧本,开始由自己执笔。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演员,而是成为了自己人生的编剧和导演。正如萨特所强调的:“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只要我们敢于运用选择的自由,并为之行动和负责,就能逐步走出迷局,重塑自己的人生叙事。
结语:你的人生,你定义
亲爱的朋友,无论你现在面临何种困境——是35岁的职业瓶颈让你感到力不从心,是毕业后的求职迷茫让你不知何去何从,还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让你感到意义感缺失——请记住,你不是注定如此。
存在主义的智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份被遗忘的自由与力量。它告诉我们,我们拥有定义自己的神圣权利,也肩负着塑造自己的终极责任。不要让过去的标签、他人的期望或社会的刻板印象成为束缚你前进的枷锁。你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你去发掘和实现。
勇敢地去选择,即使选择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焦虑;勇敢地去行动,即使行动的初期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勇敢地去承担,因为责任是自由的另一面,也是成长的催化剂;勇敢地去创造,因为你的人生意义,终将由你亲手赋予。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历焦虑和不确定,这恰恰是自由的代价,也是你认真对待人生的证明。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的结尾所说,我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快乐的,因为反抗本身就充实了人的心灵,推石上山的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他的意义。也请相信,正如他另一句充满力量的名言所揭示的:“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所谓“存在主义”,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空洞的思辨,而是植根于真实生活,让人在最切身的困境中,重拾选择与行动的力量的实践哲学。你不是注定如此,你一直都有改变的可能——现在,就从审视你的选择,迈出下一步开始。你的人生画卷,正等待你用独一无二的色彩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