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早上,被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吵醒,一看表,已经十点了,为什么有警报声倒是知道的,因为前几天收到过短信,说北京某天北五环外会有防空警报测试,请大家正常生活,至于是哪天,当时是没有留意的。也许只是测试一下声音够不够大,能覆盖多少区域,若干个政府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地点,拿着声音分贝测试仪,在警报响过之后,纷纷报上测试结果,根据结果再来规划哪里需要多建警报发声器?不知道,都是猜的,总之没有通知警报来了往哪里撤退,演习也不演全套,地下室、掩体之类的也没有以前战时那么多了,大家对「和平」的信心还是挺足。
北京人民的朋友圈被阅兵预演刷屏,飞机坦克排列整齐、呼啸而过。
快到国庆了,有些人计划出游甚至已经出发,我的微信里有两千多联系人,就在今天,已经有人到了法国巴黎,坐在左岸的咖啡馆里喝着咖啡,还有人在马达加斯加,站在面包树森林里,肩膀上放一条「变色龙」录视频分享,很有代入感。
人为什么要「旅行」,有的说,因为「诗和远方」,或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逃离」,马可波罗,这位著名的旅行家说,「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这里的拥有不是指「物质」,说到底是「时间」。人生有限,除了混吃等死的少部分人,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活得丰盈,这个「丰盈」表示「时间」的浓度。
「时间」在物理上是标准的,但是在逻辑上是不同的。在焦急等待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每一分一秒都是煎熬。但如果是在做一件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又会觉得「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一眨眼就过去了。
年少时,暑假很长很长,早上起来写一会儿作业,下午可以去池塘钓青蛙,捞小鱼,去河里游泳,去树上抓知了,去火车站捡烟盒叠成三角玩游戏,六点看完动画片,晚上还可以玩俩小时捉迷藏或者凑在一起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拍成的连续剧,一天仿佛很漫长。
人到中年,醒来后来不及吃早饭,十几分钟完成洗漱冲出家门,上班路上平均耽误一小时以上,感觉还没干什么就吃午饭了,下午开两个会,太阳就也落了山。即便是周末,睡个懒觉,去趟超市,思忖再三,克服掉「懒得出门」的执念,跋山涉水与许久未见的老友吃顿饭,双休也就消磨掉了,一周仿佛很短。
时间在不同场景下被拉长或者缩短,单位时间的浓度或浓或稀。人要是想活得「丰盈」,只能通过把时间浓度提高,旅行便是一种方式。短短三五天,可以周边自驾,如果不出去,吃睡吃睡就过去了,脑袋里空空如也,可如果自驾出行,三五天甚至能够跨越好几个省,吃到不同美食,看到不同演出,探访沿路村落田野亦或名胜古迹,落了灰的单反相机终于派上了用场,一家人也终于可以有大把时间聊聊那些有的没的。再回到城市,虽然疲惫,但筋骨仿佛都打开了,三五天的记忆也足够回味一两个月,这些才让人有勇气再次面对平淡如水的日常。
若是十天半个月,可以去更远的「异国他乡」,邂逅不同的文化历史,感受不同的民俗风情,运气好还可以在旅途中邂逅旅伴。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每走一步都是崭新,绝无重复。虽然感知不到城市的历史和曾经,但几天的相遇,也让人对这座城市有了视觉、味觉、触觉的记忆,如果再花点时间看看与这个城市相关的书或电影,便可更进一步感受它的韵味,于是,这几天的时间,也被拉长了,有了特定的「浓度」。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过充满光怪陆离、奇思异想的虚拟城市,令人惊叹。同样,「时间」也有不同的形态,它就像糕点师手里的奶油喷射器,可以随意调整奶油喷射出来的方向和角度,来完成自己想要的作品,很值得各自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