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都曾经有过调查,在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中,年轻人都更喜欢后者。前者即使统一了中国,但似乎都不及后者生命的璀璨多姿更为引人入神,长久以来,垓下一曲悲歌,不知引动了多少人为之折腰。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很难以理解,何以老乌龟似的德川家康竟能成为日本人的偶像,并影响战后日本50年。而这也算得上是中日两国国民性差异一个具体而微的例证吧。
德川家康,日本300年德川幕府政权的开创者,从小际遇坎坷,少年时代作为人质,依附于比邻的强大诸侯。后来虽然获得独立,却一直生活在同时代的两位英雄人物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阴影之下,直到他们先后死去,德川家康才利用机会,最终在73岁高龄彻底统一了日本。德川的一生中,都充滿致浴⒃幵p、殺機,但也充滿忠貞、效命,和崇高的統一全國的理念,柏杨先生认为,“中國有兩部書可以和它相比,一是《資治通鑑》,一是《三國演義》。《資治通鑑》因一直被封閉在艱深的文言文中,影響不大;而《三國演義》上的人物,卻深入民心,成為影響中國人性格最巨的書籍之一。同樣德川家康的風範,也影響日本甚深。”
从正面来看,作为政治人物的德川家康,与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一样,也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而不仅仅是杀人如麻的武夫;但是,身处乱世的政治人物,却不能不以生存发展为第一要务,其间机诈权变、心恨手辣在所难免。为了取信信长,家康竟然不得不逼死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和最心爱的嫡子;而为了一统天下,他能将盟约抛在脑后,将自己孙女婿一家置于火海之中。影响日本人至深的德川家康,所给予日本人的教益,恐怕不仅在于他忍耐的精神和出色的政治谋略,而更在于他为达目的不计手段的执着吧。
曾几何时,当佩里将军的“黑船”轰开日本国门时,德川时代在日本人眼里不啻是封闭的象征和落后的代名词,但是,当二战之后,日本本土被人占领,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日本人才恍然发现,当今时代的列国竞争,其残酷和凶险,竟然一点不亚于战国时期。日本人这才发现,德川家康所代表的精神,竟然是日本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最需要的。对于一个弱者来说,依附强者,一味忍耐并在沉默中厚植实力,实在是重新崛起的不二法门。也正因此,山冈重八的《德川家康传》以1000余万言的巨大篇幅,却成为日本人争相阅读的畅销书,支撑着战后日本在信心衰微中的挣扎。
中国与日本的差别或者正在于此。国人自己的反思是“老大帝国”心态:总是在不服气中自我陶醉于往日的荣光,而缺乏沉潜忍耐。而西方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自从被迫打开国门以来,“中国人始终不能认识到,如何以弱者的身份处身于一个相互依附的国际关系中。”落后而不甘落后,可以是一个民族向上的动力。但是,因落后而深刻体认到落后的事实,并从这一事实出发,寻找摆脱落后的现实策略,却是中国人始终未能解决好的课题。
中国人都认为中日两国有太多的相似,但中国人却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两国在应对外来挑战实现现代化的表现中的巨大差异,甚至,对于这个曾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的邻国,我们的了解也是相当肤浅表面,朋友去日本时,在日本的书店赫然发现有日本人著书研究中国的当代民谣,而在中国,能将明治维新的历史讲个八九不离十的知识分子也是不多。地缘和历史的因素决定了中日两国既应当长期友好,也决定了中日两国的长期竞争,在了解对手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对日本了解最多的人群,恐怕要算是玩日本战国游戏的年轻人了,如果求知欲竟然要靠游戏来激发,我们又如何能够充满信心地宣称一定可以超过日本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因此,中国第一本全面通俗地介绍日本战国历史的作品〈德川家康传〉的问世,对于我们了解东邻,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究竟是何等货色。正如柏杨所说:“了解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唯一的方法是閱讀他們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而不是閱讀學院派的經典著作。”,这一本《德川家康传》虽然不是山冈重八的原璧,但也庶几近之,可为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