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开发者Nicolas Zullo在推特投下一枚震撼弹:仅用20小时、500次提示、0行手写代码,便完成了一款多人3D游戏,成本仅20欧元。
评论区瞬间炸裂:“程序员还有必要存在吗?”
几乎同时,某互联网巨头宣布其AI助手已能承担70%的前端开发工作,传统编码岗位需求应声下跌30%。
两则新闻,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同一场席卷技术界的风暴:AI Coding正在让“单纯写代码”这一技能本身加速贬值。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当基础编码能力被AI大规模替代,另一类人才的价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他们能看懂业务、拆解需求、驾驭AI,站在了价值链的顶端。
他们,就是未来的“新码农”。
01
AI正在模糊岗位边界
在这一波AI浪潮的冲击下,技术团队的构成也可能被重构:纯编码岗位可能减少,跨职能的复合型人才将占据核心地位。
当前AI的显著赋能对象是“半技术型”人才——他们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非专业工程师。借助AI,他们能独立完成小型编程任务,这无疑降低了进入技术领域的门槛。
陈书婷的案例,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缩影。
这位文科背景的产品经理,虽技术基础有限,却拥有出色的沟通力与敏锐的用户洞察。过去,她的创意高度依赖工程师实现,常在反复沟通中损耗殆尽,或因漫长等待错失良机。
如今,她只需向AI精准描述需求,便能即时生成符合行业标准、功能完备的基础原型。后续只需微调指令,AI便能迅速响应、反复打磨,使原型更贴合实际工作流与审美。原本耗时数周甚至数月的重复性工作,如今几小时即可完成。 陈书婷成功实现了从依赖型产品经理到AI主导型产品创造者的跃升。
她的成功,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未来,你的价值不在于你写了多少行代码,而在于你定义了多好的问题,整合了多优的方案。
02
“新码农”的崛起与核心竞争力
“新码农”并非“不会写代码的码农”,而是以AI为杠杆,撬动业务价值的“整合者”。
他们的核心转变是从“代码实现者”成为“问题解决者”和“价值整合者”,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四项关键能力:
精准“提问”能力(AI产品经理): 能将模糊的业务需求和复杂的用户故事,转化为AI可执行的精准指令。这是驾驭AI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门槛。
深刻“业务”理解(全链路视野): 拥有超越代码的全局观,洞悉市场需求、用户体验和商业目标,确保技术方案服务于最终价值。
高效“整合”能力(乐高大师): 像乐高大师一样,将AI生成的代码、无代码模块、现有系统及第三方服务,快速组合成稳定、可用的解决方案。
强大“调试”与“判断”能力(最终守护者): 能识别并修正AI输出的逻辑漏洞、安全风险或性能瓶颈,确保最终方案的安全、高效与可靠。他们是AI产出的最终审查者。
03
实战样本:Java工程师的“认知重生”
只讲理论没什么用,让我们看看一位先行者的真实转变。
刚毕业的Java工程师杨帆,在接触“smardaten”无代码工具初期充满抵触,认为其剥夺了编码的成就感。然而,在短暂的培训和客户成功经理的支持下,他迅速克服了“代码思维”转换的不适,并发现了新大陆。
转型后的效果是惊人的:他如今能在1-2个月内独立负责项目,利用smardaten 2.0高效完成数据集成、清洗、分析和界面构建。单人半个月即可交付(一周开发,一周上线),效率大幅提升——免写繁琐接口、快速还原UI设计、即时调试省去漫长的联调过程。
杨帆如今视无代码和AI为重大机遇,它大幅减少了底层重复编码,使其能更聚焦于核心业务逻辑,并尤其看好其与AIGC结合的未来潜力。他的故事,正是“新程序员”从“写代码”到“用代码整合价值”的生动写照。
04
转型指南:构建新时代核心竞争力
1. 重新定位人与AI的关系
正如鲍勃大叔在《我们程序员:从代码诞生到AI兴起》中所言:“AI依然只是一个工具,因为它输出的不确定性,需要程序员去驾驭和检查。” 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不能完全取代人,甚至会创造更多需要人的岗位。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单一的“编程能力”,而是 “行业知识 + AI技术” 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理解业务全流程,拥有软件工程的全链路视野。随着AI Agent的涌现,我们必须主动向覆盖全链路的“整合者”角色迈进。
2. 不同岗位角色的转型路径
测试工程师: 优势在于对业务场景的深度理解,可向 “AI配置指挥官”、“质量保障架构师” 方向发展;
开发工程师(前后端): 优势在于解读业务逻辑和技术实现,可向 “AI系统整合师”、“全栈解决方案专家” 转型;
产品经理: 优势在于业务理解和需求把控,可向 “AI产品导演”、“业务流程重构专家” 发展;
传统码农: 需向 “全链路工程师” 迈进,掌握AI工具链与深度业务分析能力。
3.立即行动:培养AI认知和思维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将更多地体现在 “谁能够更好地运用AI”。与其执着于操作某个具体工具,不如提升自己对AI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你把一把屠龙刀交给一个厨师,他可能仍然只会用它来切菜。因为在他的认知范围内,这把刀的真正价值和用途是难以理解的。这正是认知差距所带来的问题。
05
如何培养AI认知和AI思维能力?
1、体验AI工具,建立AI认知
AI的强大在于其通用性,而真正的力量在于其“专精性”。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通用AI转化为理解你业务的专属专家。
以数睿数据的 smardaten 2.0 为例,它允许企业整合内部的海量文档、数据模型和业务规范,让AI助手从“通用”变为“专精”,深刻理解特定业务场景的语境与规则。
这正是构建专属AI认知体系的路径:将你的经验、知识、流程“喂养”给AI,让它成为你最懂行的数字分身。
2、学会AI提问,培养AI思维
真正使用好AI的关键,不在于你懂多少代码,而在于你提问的能力。
提问,不仅是获取答案,更是挖掘问题本质的过程。正如马斯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通过一连串的“为什么”,直抵问题的核心。在AI时代,提问能力将成为决定你效率上限的核心竞争力。
你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将一个模糊的业务需求,拆解成一系列精准、结构化的AI指令。
3、运用AI赋能,觉醒AI智慧
培养AI认知和思维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一项新工具,而是激发自身的智慧与潜能。
AI是望远镜,让你看得更远;AI是杠杆,让你撬动更大的价值。通过AI工具赋能,我们能突破个人能力的边界,实现智慧的觉醒与飞跃,从“执行者”跃迁为“创造者”。
06
别光看热闹,该下场了!
在这场AI变革的盛宴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放下过去的荣耀与焦虑,用新思维和新技能,在时代的裂缝中,找到并开垦属于自己的那片永远不会被取代的新大陆。
请记住:打败你的不是AI,而是那些比你更早、更懂如何使用AI的人。他们正在为你我描绘的路径上,叠加新的技能Buff,抢占未来的高地。
立即行动,开启你的“新码农”之旅!
想亲身体验AI与无代码结合的惊人效率吗?「smardaten 2.0」现已开放试用名额,提前解锁未来工作方式。
点击 ->申请免费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