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后视镜打开,回到201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正飞奔在快车道。
这一年字节跳动成立,一款代表全新阅读模式的APP开始帮助人们挑选他所着迷的新闻内容;这一年,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以100%换股的方式正式合并,此时距离它并入阿里影业还差6年;这一年有超过1000家团购网站生死搏斗,有30多家打车软件角逐市场。
这一年巨头在夯实,新贵在崛起。
在这一年加入中国互联网的人,无疑是在未来长久的竞争中挑选了一个绝佳的身位。
然而,站在今天这样的节点,最早一批涌入互联网的90后已经开始迈向35岁大关,十年沉浮,满身焦虑。
是找到出口化解,还是追随焦虑踏入深海,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同。
一个在外企呆了6年的程序员,选择加入初创团队
2012年,康康从同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选择加入某全球500强IT公司。这家公司是全球顶尖的企业软件供应商,几乎定义了ERP标准。
在这里工作和在彼时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打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底层架构是国外团队做好的,国内团队主要做一些基于产品功能的迭代,而且每一项改动都会有非常详细的开发文档。”
在跨国公司工作,有稳定的客户、成熟的系统和全球化的团队支持,工作状态会更加舒适。但却很少有从0到1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无法体验到像国内开发者那样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