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提高运营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而对于高校来说,转型已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但相较于迈出较早一步的企业群体,本身缺乏技术基因和运营成本的学校在数字化的转型上还较为滞后。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AI 与低代码的融合将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两大助力。通过智能化的流程、应用和决策,可实现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加上低代码带来的加速开发、降低技能门槛等优势,可助推高校数字化转型尽早实现。
基于此,12 月 15 日,腾讯云 TVP “AI+低代码 驱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活动走进了同济大学。作为国内领先高校,同济大学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世界一流?“AI+低代码”怎样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建设?腾讯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完成了哪些创新实践?
来自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腾讯云 TVP 许维胜老师,中国信通院低代码委员会顾问、腾讯云 TVP 沈欣老师,腾讯微搭教育行业负责人 李萍老师,腾讯云智能教育行业负责人 贾鹤老师,腾讯会议教育行业负责人 施徐国老师等五位演讲嘉宾,以及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架构师 王旭老师,腾讯微搭副总经理 林楠老师及许维胜老师等三位圆桌对话嘉宾,将带来对上述问题的深度解读和热烈探讨。
嘉宾致辞
会议伊始,同济大学副校长 娄永琪和腾讯云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总经理 饶臻进行了开场致辞。
从领先到世界一流,数字化转型是重要抓手和内涵
“我们的‘AI+低代码驱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活动是同济大学和腾讯公司长期合作、互相认同、同舟共济的结果。当下,同济大学是国内外领先高校,而如何从领先走向世界一流,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的抓手和内涵。尤其是我们校长到任后,将进一步推动教育范式场景技术的系统性创新。”娄永琪校长说道。
据娄永琪校长介绍,加上今年新当选的两位院士,同济大学总计有四名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院士。基于人才优势,同济大学同时作为国家和上海市的科学研究中心,未来将继续携手腾讯,将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在智慧教育领域做出世界级的创新。
从数字化助手到 助力高校培养数字化人才
致辞中,饶臻首先强调了腾讯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助手”角色:“在我们 25 年的发展历程中,有 20 年都参与到了教育赛道中。2003 年,教育精品课程首次上线,这在互联网企业中是非常早期的。直到腾讯整合了内部的六大事业群和二十多个教育产品,正式发布了腾讯教育品牌。”
此次腾讯云 TVP 和腾讯教育一起走进同济大学,并携手推出 TVP 行业教育大使奖项,旨在助力高校培养更多的数字化人才,共同为我国的智慧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开辟教育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探讨》的主题演讲中,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腾讯云 TVP 许维胜老师首先介绍了学研界在数字化转型上的发展情况:“目前,各教育管理部门都已参与到相关技术的落地和调研中,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咨询机构的决策,校领导的协调、信息化部门的技术实现和协作,以及业务部门传达用户的具体需求。”
随后,关于高校如何做好数字化问题,在许维胜老师看来需要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 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充分重视;
● 跨部门、跨业务领域的协调和协同;
● 总结推广可操作的计划、组织、设计、推进的系统化方法;
● 适度超前的场景构思;
● IT 队伍建设和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数字化不仅是硬件建设,关键是人的事);
● 用户体验和师生满意度;
● 提升信息化部门的地位。
谈及新背景下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组织模式,许维胜老师认为重点在于如何落地。“组织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学校的信息化组织一般就是网络信息中心(或者信息办);而如果说到工作怎么开展,则是一个动词。在组织方面,目前一般高校都是中心化的 IT 组织,相对比较集中。”
但在实际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集中的、中心化的 IT 组织,并不太给力。原因主要在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要是在业务侧,业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存在屏障。“所以,IT 组织必须要下沉到业务,职能部门、院系(业务)与 IT 组成一体化团队,基于统一的数字平台,共同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
最后,许维胜老师总结到,统筹数字校园的核心系统,既要运营好校园网(5G)、超算中心、数据中心(云计算),各类软件系统(云原生微服务)、消防系统(物联网、边缘计算)、安防系统(物联网、边缘计算)、智慧园区管理系统(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云计算)等,守牢“中宫”,同时还要四面张扬,关注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数智化运作的本质
基于精细的模型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