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还有谁在坚持“中台”?
2 第二类人:实际业务管理者
3 AI 时代的中台启示
2020年一月,36氪发表了一篇10万+阅读的技术文章《中台,我信了你的邪》。有幸作为文章中唯一正面主角露脸,因为通篇文章,貌似只有百果园自认为中台实施是成功的。五年过后,中台仍然是各持一说,甚至中台的“鼓吹者”也在23年传出“去中台”的说法。
作为严谨的技术人员,我们当然不能人云亦云,事物本身就是一体两面,我们今天做一个复盘,在复盘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知识,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好开展,才是本文的核心。
关注腾讯云开发者,一手技术干货提前解锁👇
鹅厂程序员面对面新一季直播继续,每周将邀请鹅厂明星技术大咖深入讲解技术话题,更有精美周边等你来拿,记得提前预约直播~👇
深度了解20+腾讯云最新黑科技;5小时直播,百份周边送不停。
01
还有谁在坚持“中台”?
技术常有常新,一旦没有新的名词,那就需要创造一个,否则企业没有升级换代的动力,技术公司业务也就没有增长的空间,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字母的缩写词,一直在迭代。
中台热潮过后,能够沉淀下来的才是“中台”这个概念背后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销售人员恨不得每个月都有新名词,一旦不被关注,立刻弃之如敝履,只有实际使用中台并获得真正收益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好处,目前支持“中台”理念的人,一定都是实际运用的受益者。
第一类人:不破不立,利用中台概念打破业务墙,辅以合适工具,重新整合了技术平台并持续收益的技术人员。
大家都知道,信息系统是最典型的屎山根源,业务快速变化,底层架构老化,只能一层一层打补丁,到最后,业务系统混杂,明明只是改动了A,而B系统却崩溃了。偏偏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进行迭代,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业务迭代,IT改软件,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次修改,多次擦屁股,有限的人力捉襟见肘,业务认为技术不给力,技术有苦难言,拿不到预算,更不可能投入进行底层迭代。
当时借着“中台”概念热炒的时候,如果争取到一笔大的预算,同时下定决心迭代,利用“中台”光环获得更多的缓冲时间来压制业务的新需求和阵痛,即使不能满盘皆赢,也能大大缓解业务给予的技术压力。
简单说,就是借用“中台”这个概念融资,获得时间和资源,从而化解之前欠下的“技术债务”。债务少了,利息少了,压力减了,做事也就顺畅了。
02
第二类人:实际业务管理者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一个集团公司,下属N个子品牌,都是独立的法人公司,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签约的物流企业进行服务,但是由于各品牌在中国发展区域重点的不同,一旦业务扩张,可能这个已签约的物流企业并不是成本和效率的最优解,那么多合作合同,贪腐更是不可避免。
这时候需要怎么办呢?集团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负责和全国的物流公司打交道,而原来的子品牌全部取消自己的物流签约,任何物流需求都在信息系统中自动分解、派单、追踪。不用实际落地,我们的经验就可以告诉我们,这样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建立了一个物流中台。
未来企业成立任何子品牌,都只需要将发货地、收货地、包裹特征上传给这个物流中台,就可以很容易的对接上优质的物流体系。
更进一步,物流体系还可以外延到企业的上下游生态,中台的灵活性在变化迅速的互联网年代,优势明显。
透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看到了“中台”的实际意义,但是也一定会看到有更多的“中台“失败者和案例。在AI智能化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如果想和当年中台概念热炒一样,趁势而为,我们需要怎么做呢?我们必须再回过头去看一下那些失败案例,避免重蹈覆辙。
中台的失败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也是最凶险的就是“未达到预期“。
预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没有的话,就没有投入,投入后达不到,同样是死。之所以有人提到,不上中台是等死,上中台是找死,就是这个预期的问题。不上中台,意味着IT没有给领导正确的画饼,一个如此没有想象力和规划能力的IT留着干什么?预期过高,落地拉跨,一个如此没有执行力和落地能力的IT留着干什么?
大家都知道,上中台不仅仅是个技术活,但是技术活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中台在上线之前的几大承诺中最重要的就是“业务中台化以后可以非常灵活的快速开展新业务的尝试”,通过中台对业务的抽象,把所有业务复杂的环节解构,同时辅以微服务的K8S系统的超强伸缩性,达到“复用”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少开发的时间。
真的是这样么?中台只是将一部分的可复用的业务逻辑变成了服务,但是,真正一线需要的是什么呢?还需要加上UI,加上前端逻辑,加上批量处理操作,加上特殊的业务判断,这样一来,真正节省的开发时间可能只是1/5或更少,甚至原来的屎山可能只是改头换面,挪了个地方,从C++的源代码库,挪到了Java代码库而已。
花了钱,却没有立刻变强,热炒的中台立刻被反噬,变成了臭大街。
软件开发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两个工具的颠覆,对中台架构理解不深的同学往往会掉入技术陷阱,而忽略了业务的本质。
我们先梳理一下中台要成立的几个核心要点:
1)领域划分:必须明确的划分领域,在领域内可以随意调用,跨领域必须有统一可调配的接口。通过领域划分,核心是解决“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自己域内的事情自己处理,找外援一时爽快,但是外援一旦出问题,你就是那个被牵连的。
2)解耦:中台的核心是解耦,在域层面的解耦之后,最小粒度的服务也必须与权限、业务逻辑、组织、流程进行解耦,大量失败的中台就是在这一步偷了懒,貌似微服务,其实只是把业务模块换了个名字和容器,不解耦就意味着没有将“屎臭分子链”打断,屎山看起来变成了宝塔,本质还是一座屎山。
3)配套工具。没有配套工具的解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一旦解耦,这些新的权限、逻辑、流程、结构,放在何处?堆在一起的话,代码实现又变成了“硬逻辑”,更谈不上拼装,所以必须有一个“逻辑平台”,或者说“逻辑中台”来进行存放与管理,在目前看来,这个合适的逻辑中台就是低代码平台。使用过低代码平台的同学都知道,它承载了业务的各种逻辑,并且高效的将各业务中台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因为一旦没有链接又会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又走回了老路。
4)组织与团队,中台的管理和调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进行梳理和管控,否则时间一长,功能退缩,又回到了老路上。
我看了很多企业的中台建设过程,数据中台相对技术独立完整,比较成熟,但是离开以上四点的业务中台,必败无疑。
03
AI 时代的中台启示
回到开始的话题,AI智能化时代来了,中台的失败成功案例又会给我们哪些启发呢?
首先,AI智能化的根基,在企业端,绝对不是硬件或者软件,而是企业和行业知识,没有内部专业知识的AI,只是一个玩具而已,所以,企业要优先构建知识管理部门,这一步越早迈出越好,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买好了硬件,选好了系统,再开始进行知识整理,等到几个月后知识整理的差不多了,新的硬件和系统已经出来,之前购买的软硬件价值大幅缩水,一旦上线没有那么“好用“、“AI幻觉”再闹几个笑话,被业务抱怨就是IT下课的导火索。
其次,通过聊天窗口的Chat,对大型企业的生产力提升有限,我们必须引入一个可以灵活配置与优化的管理平台,也就是常说的“Agent智能体平台“,简单的说,他就像OA流程编排系统,将人的操作和AI的操作“连接起来”,解耦以后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可以发现很多很多“业务入口”其实可以被简单的AI 智能体所优化。智能化年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原来的键盘+鼠标构成的UI形式会被改变,虽然不至于是什么都用语音,至少可以将原来大量的录入、条件选择,变为更智能化的端对端操作。
再次,不要过度画饼,AI始终会有一定的幻觉,没有内部知识的校正和核对,AI,尤其是多段AI连接的多重智能体,可能会将起始的微小错误放大至不可接受的地步,作为非业务方的IT,识别这些错误的能力非常有限,业务部门如果也忽略过去,后面的锅你猜会让谁来背呢?
最后,AI体系的端对端导致知识和数据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也意味着IT的安全管理需要更加严格和规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切记切记。
-End-
原创作者|沈欣
感谢你读到这里,不如关注一下?👇
📢📢Google Pay是怎么设计它的支付钱包系统的?点击下方立刻探索👇
你觉得中台带来了哪些改变?欢迎评论留言补充。我们将选取1则优质的评论,送出腾讯云定制文件袋套装1个(见下图)。4月22日中午12点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