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跳探测
什么是钟跳?
- 定义
大地测量型与导航型 GNSS 接收机内部时标一般采用价格较为低廉的石英钟,其稳定度不及卫星端高精度的原子钟。随着测量的进行,接收机钟差会逐渐产生漂移,导致接收机内部时钟与 GPS 时同步误差不断累积。为了尽可能地保持接收机内部时钟与 GPS时同步,当接收机钟差漂移到某一阈值时,大多数接收机厂商通过对其插入时钟跳跃进行控制,保证其同步精度在一定范围之内。
- 分类
钟跳产生后对接收机时标、伪距观测值、载波相位观测值均有影响。钟跳分为以下四类
类型 | 时标 | 伪距 | 载波相位 | 描述 |
---|---|---|---|---|
一类 | 阶跃 | 连续 | 连续 | 这类钟跳可以理解为接收机没有在既定频率下采样,其他所有观测值都是连续的。 |
二类 | 阶跃 | 阶跃 | 连续 | 这类钟跳可以理解为第一类钟跳不断累积,当钟差过大时,接收机在时标和伪距上插入了周跳值,而载波相位上没有 |
三类 | 连续 | 阶跃 | 连续 | 这类钟跳可以理解为实际上时标的钟跳发生了,但是时标没有输出。比如时标在30s时阶跃为29.999s,但是此时不输入,等到30s时才输出。 |
四类 | 连续 | 阶跃 | 阶跃 | 与第三类相同 |
钟跳的特点
- 钟跳形式多样
- 钟跳的数值随机
- 钟跳对于所有卫星、所有频率都一致
钟跳发生后,可能造成观测值不连续,此时会影响最终的定位。在探测钟跳之前,必须了解钟跳与周跳的区别。上述三个特点表明了钟跳与周跳的区别,由于钟跳的第三个特点,所以对于GF周跳探测方法来说所有类型的钟跳都是不敏感的,其次当发生第一类和第四类钟跳时,伪距和相位观测值具有一致性,不影响MW的周跳探测。所以,需要区别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钟跳。
在钟跳和周跳的处理方法上,如果第二类和第三类钟跳出现,那么按照周跳的判断,所有卫星都被标记周跳,会引起模糊度重置,影响解算效果。所以必须先进行钟跳探测,对其修复后在进行周跳探测。
钟跳探测方法
这里介绍实时模式下,观测值域内的钟跳探测方法。假设钟跳引起的伪距和相位阶跃值分别为:
dP
,
dL
,令
ΔPi=Pi−Pi−1
,
ΔLi=Li−Li−1
,构造钟差检验量如下:
Sji=ΔPji−ΔLji=ΔII,i−1−λ∗ΔNi,i−1+ΔdPi,i−1−ΔdLi,i−1+ξ
其中 Δ 是历元间差分算子,构造的检验量仅和电离层延迟、周跳、钟跳和观测噪声影响。一般来说,先使用GF模型探测周跳,之后再根据检验量探测钟跳。
abs(S)>k1,说明S探测异常,之后进一步判断需要根据以下两个条件:
- 钟跳对于所有卫星、所有频率均产生相同数值阶跃。
- 对于毫秒级钟跳,其数值换算为ms单位时具有整数特性。
构造两个关系式:
-
n=ns,ns<na
-
abs(M−round(M))<k2
第一个式子中n代表探测到的钟跳卫星数,ns,代表该历元可用卫星数,na代表该历元卫星总数。
第二个式子的M计算为:
M=103∗(∑nj=1Sj)/(n∗C)
n为光速,这里针对于毫秒级钟跳。
阈值设置
k1
阈值主要考虑了检验量中钟跳和观测噪声的影响,钟跳1ms,影响可以达到
105
,所以
k1
一般设置为
105−30
m
k2
阈值主要考虑了小数影响,因为M的小数部分主要受到累加的电离层延迟的影响,一般设置为
10−4 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