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一)
一、Mac子层概述
数据链路层被分为MAC和LLC两个子层。
1.1 数据的通信方式
1. 单播
2. 广播 (局域网采用的方式,共享传输介质以降低费用)
3. 组播
1.2 广播面临的问题
广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多个站点需共享信道
解决方法:介质的多路访问控制——在多路的访问信道上确定下一个使用者。
1.3 信道分配方式
1.3.1 静态分配
静态分配只有一个用户使用信道。
存在问题:
- 资源分配不合理:每个用户对贷款的需求不一样。
- 有资源浪费、不合理:有些用户不需要带宽,但是静态分配已经提前分给他了。
- 延迟时间增大N倍。
一般使用的分配技术有两个: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
1.3.2 动态分配
信道是开放的,没有预分配。
通过多路访问协议动态分配信道资源。
多路访问协议
- 随机访问协议
站点争用信道,可能出现站点的冲突
典型的随机访问协议:ALOHA 、CSMA、CSMA/CD(以太网采用的协议) - 受控访问协议
站点被分配占用信道
二、ALOHA协议
2.1 纯ALOHA协议
工作原理:
- 任意一个站点都可以在帧生成后立即发送(可能冲突),并通过信号的反馈,检测信道,以确定发送是否成功。
- 若发送失败,则经随时延迟后再发送。
- 每个站点可在任意时间发送数据(不关心信道是否被占用)
- 两个以上站点在发送数据时就会冲突
性能分析
- 吞吐率S:在时间T内发送成功的平均帧数,0<S<1
- 运载负载G:时间T内所有通信站总共发送的帧的平均值,包括重发的。G>=s,只有在不冲突时G=S,当重负载G>>1时冲突频繁。
- P0:P0是一帧发送成功的概率。 S=G*P0。
如何计算P0
这里我没看懂
总之信道利用率为18.4%
这是吞吐率和G的关系
2.2 分隙ALOHA
工作原理
- 分隙ALOHA把时间分为时隙
- 时隙对应的长度为一帧的传输时间
- 新帧产生是随机的,但是分隙ALOHA不允许随机发送,帧的发送必须在时隙的起点。
- 冲突只发生在时隙的起点,冲突发生时只浪费一个时隙,一旦某个站占用时隙并发送成功,则在该时隙内不会出现冲突。
下图更易理解
性能分析
吞吐率和G的关系
三、CSMA协议
3.1 CSMA
特点:先听后发
主要有两类:
- 非持续式
特点:先侦听,如果介质空闲则开始发送,如果介质忙,则等待一个随机时间重复前面的动作。
优缺点: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可以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但是等待时间内介质上没有数据传输,这段时间是浪费的。 - 持续式
1持续:侦听 -> 若介质忙,持续侦听,一旦空闲立即发送 -> 若发生冲突,等待一个随机时间重复前面动作。若两个以上的站在等待,一旦介质空闲就一定会发生冲突。
p持续:和1持续动作相同,只不过介质空闲时,帧会以p概率发送。
尽管做了上述所有的动作,但是还是会发生冲突。
- 同时再发送
- 传播时间延迟
冲突窗口
发生冲突时间的上限,即发送帧后能检测碰撞的最长时间,数值等于两站传播时间的两倍。
如何计算
3.2 CSMA/CD(1持续)
先听后发,边听边发
原理图示
冲突检测和处理
冲突检测时间与时隙的关系图解
四、以太网
以太网位于OSI参考模型的下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4.1 发展史
4.2 两种以太网
- 经典以太网
3M~10M 已不再使用 - 交换式以太网
10M 100M 1G 广泛使用
4.3 IEEE以太网命名规则
4.4 10Base-T
拓扑结构
特点
4.5 以太网编码
以太网采用曼切斯特编码
1:高电压到低电压
0:低电压到高电压
比特率 b = 10Mbps
波特率 B = 20MHz
4.6 IEEE802.3
4.7 以太网工作站接受数据的流程
4.8 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技术(CSMA/CD)
总结为八个字就是,先听后发,边听边发
4.9 二进制指数后退算法
发送方,在检测到冲突,双方都将延迟一段时间。
冲突检测到后,时间被分成离散的间隙。
时隙的长度等于信号在介质上来回传输时间。
一般的,i次冲突后,等待的时隙将从(0~2^i-1)*51.2us中随机选择。
i次冲突后时间片为:
4.10 经典以太网
10base(10base2/10base5/10base-T)经典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
提高负载的方法:
- 提速到100M
- 全双工
- 交换式网络,集线器替换为交换机。
4.11 100M以太网:IEEE802.3u
编码的方式也改变了,使用4b/5b编码